雷军的创业圣经:万字长文解密“小米”之前的深度思考
在这段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,雷军系统性地复盘了自己从金山到创办小米的心路历程,分享了他对于创业、团队、融资和产品观的深度思考。
不同于今天发布会上的意气风发,视频中的雷军更像一位刚刚趟过无数“坑”的邻家大哥,他的分享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充满了“血泪教训”和“真金白银”的实战智慧。
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这段访谈的精华,解密雷军在创办小米前,关于创业那套完整的方法论。
1. 创业的觉悟:这不是“人”干的事
访谈一开始,雷军就抛出了一个“劝退”观点:
“我以前开玩笑讲过一句话,创业不是人干的事情,是阿猫阿狗干的事情。所以一般的人,最好不要去创业。”
这句话的背后,是雷军对创业“九死一生”的清醒认知。他认为,创业的成功率极低,超过90%的公司都会倒闭。因此,它不适合所有人,它需要创业者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特质:
决绝的勇气与信念: 你必须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决心和“莫名其妙的自信”。雷军反思自己1996年在金山对抗微软的经历,坦言16年过去了,WPS离击败微软还差十万八千里。但他强调:“如果1996年我不认为我能赢,我有什么可能坚持到今天?”
描绘蓝图的能力: 创业者必须能勾勒出清晰的愿景。
强大的组织能力: 创业最难的是什么?是“你能不能够召唤一大帮人,来实践你的梦想和抱负。”
2. 梦想与现实:从《硅谷之火》到40岁再出发
雷军的创业梦想源于1987年在大学读到的一本《硅谷之火》。这本书让他热血沸腾,立下了“创办一家世界一流公司”的梦想。
这个梦想,他在金山(Kingsoft)实践了十几年。但回头看,他认为金山是一家成功的公司,却离“世界一流”的梦想仍有距离。于是,在他40岁“基本快退休”的时候,他决定最后再试一次。
“我能不能去试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?你可以说我狂妄,但是哪个创业者在内心不是狂妄的呢?他们不狂妄怎么自信呢?”
这一次,他创办了小米。但他告诉团队,他不再像做金山时那样,用16年去撞南墙。他跟合伙人说:“我只干四年,如果输了,咱们就散伙。”
3. 战略选择:如何在“大市场”和“兴趣”间取舍
对于创业方向的选择,雷军分享了他最大的一个“后悔”和总结。
最大的后悔:选了“小市场”
雷军在金山的“血泪教训”是:一定要“Go Big Market”(做大市场)。
他回忆,当年金山在做“毒霸”(杀毒软件)和“词霸”(词典软件)时,他选择了词霸。为什么?“因为做毒霸要跟公安部门打交道,有点烦。”
但事后复盘,他发现“毒霸的市场是词霸市场的一百倍以上”。结果是,金山词霸从1997年打到今天,依然是第二名(当时访谈节点)。
他用这个例子说明,选择一个足够大的市场(赛道)是成功的先决条件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雷军曾信奉联想柳传志的话——“要把需要变成爱好”。他曾为了让金山转型游戏,强迫所有员工玩游戏,“不玩游戏扣发年终奖”。但多年后他发现,最后在游戏上做得好的人,还是那些“骨子里热爱游戏的人”。
他总结出创业的“三圈理论”:你要做的事情,应该是你喜欢干的、你又能干的(擅长)、并且市场规模足够大的事情。
小米的成功,正是这三圈的完美交集。而李学凌(YY创始人)的成功,也是从“多玩游戏”(1亿美金天花板)转向“YY语音”(10亿美金以上空间)的战略选择。
4. 互联网打法: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
雷军将他的互联网方法论总结为七字诀: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。
专注 (Focus): 只做一款手机,而不是100款。像苹果一样,集中所有资源打一个点。
极致 (Extreme): 做到自己和用户“吐血”、“逼疯”的程度。
口碑 (Word-of-Mouth): 这是前两点的必然结果。
快 (Fast): 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
他用小米1发布前夕的“电商价格战”作为“快”的案例。2012年8月16日,小米要开发布会。结果8月15日,京东突然宣布打价格战。雷军担心发布会的热度被完全盖过。
他的反应是:立刻行动。
“我当晚10点多钟想到这个主意,11点就决定了。”——小米1降价700元。这个决策有两个目的:
清库存: 为小米2让路。
抢热点: “如果电商价格战真打了三天,我们小米2代就黄了。”
结果,小米“玩真的”降价,瞬间抢占了所有头条,库存的9万台手机在两小时内售罄。这就是“快”的胜利。
5. 口碑的真相:永远要“超出用户预期”
雷军在访谈中用了一个极其生动的对比,来诠释什么是口碑:
“口碑就是超出预期。”
反面教材:迪拜帆船酒店。 雷军说,去之前,他听了无数“赞不绝口”的表扬,预期被拉到了天上。但实际去了以后,他觉得“挺失望”,感觉“太土了”(金碧辉煌)。因为预期太高,永远无法获得正向口碑。
正面教材:海底捞。 相反,大家去吃火锅时预期并不高。但海底捞的服务“超出了预期”。雷军特别强调,海底捞员工的微笑是“发自内心深处的”,而不是培训出来的。
他问海底捞的服务员为什么这么高兴,服务员说:“我一下岗女工,海底捞愿意要我,一个月给我四千块钱,你觉得我不笑吗?”
雷军说:“我那一瞬间,就被海底捞感动了。”
他把这种“超出预期”的“极致”精神用在了产品细节上。他举例,小米1S的耳机孔里面,特意喷成了黑色,而一代是能看到里面的电路板的。“我希望我的付出大家看得到……如果你在100处都努力了,肯定有一两处别人感受到了。”
6. 融资的艺术:先“做人”,再“找钱”
关于创业者最关心的“钱”从哪来的问题,雷军的答案很直接:靠信用,找熟人。
融资的本质是信用的变现: “我只投熟人,以及熟人的熟人。”雷军说,投资不是做慈善,他投的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“血汗钱”,他凭什么信你?
第一笔钱最难: 创业者的第一笔钱,来自于你在过往工作生活中积累的“信用”,让别人愿意“赌”你。不要相信“天上掉馅饼”的故事。
什么时候融资? “当你花了一半的钱,你就要开始找钱了。”
融资的悖论: “只有有钱才能融到钱。”雷军说,最轻松的融资是在你“不缺钱”的时候。一旦你账上没钱了,你就“没有任何谈判能力”,因为“他明天不给你钱,你后天就死了”。
高估值不是好事: “作价高不是一件好事。”雷军警告说,高估值意味着你卖出了一个“更高的预期”。一旦达不到,投资者会很沮丧,并给你施加各种压力,导致你“动作变形”。
7. 股权的陷阱:创业公司最大的“坑”
雷军认为,股权分配是早期创业者最容易犯的致命错误,也是最复杂的“坑”。
创业是“拼图游戏”: 创业者的100%股权只是一个“梦想”。创业的过程,就是拿这个100%的梦想,去跟钱“Share”(分享),跟最优秀的工程师、设计师“Share”。
两大极端错误:
绝对平均主义(50/50): 比如两个合伙人各占50%。这是大忌。“三个和尚没水喝”,一个没有“老大”(明确拍板人)的团队,基本没戏。
100%独占(个人英雄主义): 认为公司是自己一个人的。这样的公司也做不大,因为你无法分享梦想,就无法吸引到最优秀的人。
核心建议:必须设置“退出机制”
雷军给所有创业者的建议是:“创业之前,一定要把怎么退出的机制谈好。”
“亲兄弟,明算账。”
他给被投公司的标准建议是:所有联合创始人的股份,必须锁定四年(4-Year Vesting)。
这意味着,你作为合伙人,拿的不是工资,你拿的是基于未来4年贡献的股权。如果干不满4年(比如干了半年)就走了,你不能拿走你的全部股份。
“如果你干了三年半,我把你干掉了,那我不颗粒无收吗?”雷军说,如果公司真的这么做,这家公司就“没有诚信”,也“很难招到人”。但如果是因为个人能力或不合适而离开,就必须按事先定好的规则来。
结语:当一个“好老板”,先学会“当孙子”
在这场近乎“掏心窝子”的分享中,雷军用他丰富的经验,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创业者从0到1所需面对的几乎所有核心问题。
从树立“莫名其妙的自信”开始,到选择“足够大的市场”,再到用“七字诀”打磨“超出预期”的产品,最后在“花掉一半钱”时去融资,并合理设计“股权结构”……这一套组合拳,构成了雷军的创业哲学。
在访谈的最后,他笑着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“名言”:
“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,尤其是高科技公司,人才最重要的时候,其实老板都是孙子,这些技术大拿才是爷。这个不当孙子的老板,都不是好老板。”
这句玩笑话,或许正是他“专注、极致”理念的最终体现——一切为了用户,一切为了人才。